裝柜,老外都叫loading或stuffing,與之相反的是unloading/un-stuffing。這里的“柜”一般指貨柜,即集裝箱,尤其是海運集裝箱container。
所謂“裝柜”就是把東西裝到貨柜里面去,也有人把“裝柜”叫做“做箱”。裝柜是外貿和貨代業務環節中一個很重要的流程。裝柜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票貨物能否按時順利出運。還有一個能否順利出運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報關(本文不做討論)。
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對象,裝柜的具體含義可能有所不同。
1、內裝
如果托運人(發貨人)把貨送到指定出口場站,由貨代或場站負責提柜和裝柜,這種做法通常叫“內裝”。如果是這種裝箱方式,則貨代給托運人(發貨人)的對賬單上會有一個“裝箱費”。因為貨代或場站不可能免費給你裝箱。
2、產裝
如果把集裝箱拉到工廠或物流倉庫去裝柜,則叫做“產裝”——可以簡單理解為把空的集裝箱拉到商品的生產地去裝柜。這種裝箱方式,直接由工廠或物流倉庫負責安排叉車、工人、理貨進行裝箱。所以貨代給托運人(發貨人)的對賬單上沒有“裝箱費”。
3、何謂“三自”
貨代中有一個說法叫“三自”——自己報關、自己產裝、自己集港,即由發貨人自己安排報關、自己安排拖車去提柜裝柜、自己安排拖車集港。
1、裝柜前
擬定裝柜方案——根據貨物實際情況,確定箱型和箱量,哪些貨物先裝哪些后裝,還要考慮重量均衡,甚至還要為海關查驗做一些準備如查驗沒問題的貨裝在方便找到的地方。
備貨——要提前確認好貨物是否已經準備妥當,不要等到裝柜時才發現貨物還沒有備好,甚至都沒齊全,拖車和司機無謂的等待,司機抱怨幾句還好,產生壓車費就不應該了。
工廠或倉庫提前準備好裝箱清單(container loading plan,俗稱CLP)和裝柜記錄表,并安排好理貨、叉車、工人,柜子一到,馬上開裝,做好銜接,盡量減少裝柜中斷和無謂的等待。
還要準備好相機(拍照效果較好的手機也可以),充滿電,別到時候在關鍵時刻沒電了,裝柜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都要拍照留底,以備不時之需;有時還需準備卷尺、磅秤、透明膠等。
還要考慮好需要幾輛車,哪個車先到或者可以同時到,幾點開始裝貨,計劃什么時候裝完,甚至還要關注一下天氣預報,以備不測。
2、裝柜過程
一邊裝柜一邊調整,盡可能裝得整齊,不要把所有重貨都放一起,容易導致集裝箱不平衡,加大事故風險。裝箱原則請看《裝柜常見問題以及裝箱原則》一文。
理貨員、監裝員、記錄員應熟悉應裝貨物的種類、數量、特殊要求以及裝柜方案,應熟悉貨物的擺放位置,并指導裝柜——告訴叉車和工人貨物擺放位置,提醒他們要合理對待貨物,不要踩踏,丟投……每件貨物進柜前都要仔細核對嘜頭、清點數量,確保嚴格按照CLP裝貨,不要多裝、漏裝、錯裝。
拍照的基本原則一般是:裝貨前拍照(表明集裝箱干燥、整潔,狀況良好),裝到三分之一時拍照,裝到三分之二時拍照,裝完貨關柜門前拍照,關上標有柜號等信息的那一扇門時拍照,兩扇門都關上并封上封條時拍照,最后再拍一張能清楚看到鉛封號的照片,最好再拍一張能清楚看到車牌號的照片。照片要確保清晰并顯示出“全局”,尤其是要能看得清柜號和封條號。
理貨員、監裝員或記錄員還要詳細記錄裝柜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司機信息、柜號、封條號、車牌號、叉車和工人數量等信息。
3、裝柜后
及時整理裝柜照片,哪些照片對應哪個柜子的,不要搞亂了。還要注意照片的順序,哪個是裝到三分之一時照的,哪個是裝到三分之二時照的,等等。
最后再檢查一下裝箱清單和裝柜記錄單,確保所有貨物都裝了,不要有遺漏。如果實際所裝貨物與CLP不一樣——如裝不下“減貨”,或裝不滿“加貨”了,都會導致實際裝的和CLP不符。這些情況都要記錄清楚,以便及時更改報關資料,確保單貨一致。